心血管疾病预防控制:现状、策略与展望

来源:贵州健康报 时间:2025-04-21 浏览次数:

一、引言

心血管疾病(CVD)是全球范围内导致死亡和残疾的主要原因之一。随着人口老龄化、生活方式改变以及肥胖、糖尿病等危险因素的流行,CVD的负担持续加重。有效预防和控制CVD对降低全球疾病负担、提高人群健康水平具有重要意义。本文将综合现有文献,对心血管疾病的预防控制进行全面探讨。

二、心血管疾病现状与危害

心血管疾病涵盖冠心病、脑卒中、心力衰竭等多种类型。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显示,每年约有1790万人死于CVD,占全球死亡总数的32%。CVD不仅严重威胁生命,还会导致患者生活质量下降,增加家庭和社会的医疗负担。例如,冠心病患者常出现心绞痛、心肌梗死,影响日常活动能力;脑卒中幸存者可能遗留肢体残疾、认知障碍等后遗症。

三、危险因素

1. 行为因素:吸烟是CVD的重要危险因素,烟草中的尼古丁、焦油等有害物质可损伤血管内皮,促进动脉粥样硬化形成。缺乏运动使能量消耗减少,易导致肥胖,进而增加心血管疾病风险。不健康饮食,如高盐、高脂、高糖饮食,会升高血压、血脂和血糖,为CVD埋下隐患。

2. 代谢因素:高血压是CVD最主要的危险因素之一,血压长期升高会使心脏负荷加重,损伤血管壁,引发冠心病、脑卒中。血脂异常,尤其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(LDL - C)升高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(HDL - C)降低,可促进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。糖尿病患者由于糖代谢紊乱,血管和神经易受损,发生CVD的风险显著增加。

3. 其他因素:年龄增长、遗传因素无法改变,但会增加个体对CVD的易感性。长期精神压力过大,通过神经内分泌系统影响血压、血脂等,也与CVD的发生发展相关。

四、预防策略

1. 一级预防:针对尚未发生CVD的人群,通过健康教育,提高公众对CVD危险因素的认识,倡导健康生活方式。鼓励戒烟限酒,制定公共场所禁烟政策,提供戒烟咨询和药物辅助戒烟服务。推广全民健身运动,建设更多运动场所和设施,鼓励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。开展营养教育,指导居民减少盐、油、糖摄入,增加蔬菜水果和全谷物摄入。对于高血压、血脂异常、糖尿病等高危人群,积极进行药物干预,控制危险因素。

2. 二级预防:对于已经发生CVD的患者,预防疾病复发和恶化至关重要。严格遵医嘱服药,如抗血小板药物(阿司匹林、氯吡格雷)可预防血栓形成;他汀类药物降低血脂,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;降压药控制血压,减轻心脏负担。同时,患者要坚持健康生活方式,定期复查,根据病情调整治疗方案。

五、控制措施

1. 医疗体系建设: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,提高基层医生对CVD的诊疗能力,实现心血管疾病的早期筛查、诊断和治疗。建立双向转诊制度,使患者在基层医疗机构和上级医院之间合理流动,提高医疗资源利用效率。

2. 信息化管理:利用电子健康档案和信息化管理系统,对心血管疾病患者进行全程跟踪管理。通过大数据分析,了解疾病流行趋势、危险因素分布等,为制定预防控制策略提供依据。

六、挑战与展望

尽管在心血管疾病预防控制方面取得一定成效,但仍面临诸多挑战。部分公众对CVD危险因素认知不足,健康生活方式难以长期坚持;一些地区医疗资源分配不均,基层诊疗能力有待提高;新型危险因素不断涌现,如空气污染与CVD的关系尚需深入研究。未来,需要进一步加强健康教育,创新干预措施,利用新兴技术如人工智能辅助诊断和管理,加强国际合作,共同应对心血管疾病的全球挑战,降低疾病负担,提高人类健康水平。

心血管疾病的预防控制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,需要政府、社会、医疗机构和个人共同努力,综合运用多种策略和措施,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。

作者:刘凌

作者单位:贵航贵阳医院

编辑:向 烨 

二审:毕 锋 

三审:赵   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