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注意事项
来源:贵州健康报 时间:2025-04-21 浏览次数:
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(DPN)是糖尿病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,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,其治疗过程复杂且漫长,在治疗期间有诸多注意事项,这些事项对于治疗效果及患者康复起着关键作用。
一、严格控制血糖
1. 血糖监测:血糖的稳定控制是治疗DPN的基础与关键。患者需养成定期监测血糖的习惯,包括空腹血糖、餐后血糖以及糖化血红蛋白(HbA1c)。一般来说,空腹血糖应控制在4.4-7.0mmol/L,餐后2小时血糖在10.0mmol/L以下,HbA1c控制在7%以下。通过密切监测,医生能及时了解患者血糖波动情况,调整治疗方案。
2. 降糖药物使用:根据患者个体情况,合理选择降糖药物。口服降糖药种类繁多,如二甲双胍可增加胰岛素敏感性,减少肝糖输出;磺脲类药物刺激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;新型降糖药如GLP-1受体激动剂不仅能降糖,还可能对心血管有保护作用。但要注意药物副作用,如磺脲类可能导致低血糖,二甲双胍可能引起胃肠道不适。对于血糖难以控制的患者,胰岛素治疗是重要手段,但需严格掌握注射剂量和时间,防止低血糖的发生。
二、规范使用治疗神经病变药物
1. 营养神经药物:甲钴胺是常用的营养神经药物,它是维生素B12的活性辅酶形式,可促进神经髓鞘合成,修复受损神经。患者需按医嘱足量足疗程服用,一般剂量为0.5mg,每日3次口服。不能随意增减剂量或自行停药,以免影响治疗效果。α-硫辛酸具有抗氧化作用,能清除自由基,改善神经代谢,可静脉滴注或口服,使用时要注意观察是否有过敏等不良反应。
2. 改善微循环药物:前列腺素E1、贝前列素钠等药物可扩张血管,改善神经微循环。以前列腺素E1为例,静脉滴注时要控制好速度,避免因速度过快引起面部潮红、头痛等不适。同时,使用此类药物过程中要定期复查凝血功能等指标,确保用药安全。
三、关注药物相互作用
糖尿病患者往往还合并其他疾病,需服用多种药物,这就可能存在药物相互作用。如降糖药与某些抗生素(如氟喹诺酮类)合用时,可能增强降糖效果,增加低血糖风险;营养神经药物甲钴胺与氯霉素合用,会拮抗甲钴胺的作用,降低其疗效。所以患者就医时应告知医生自己正在服用的所有药物,包括保健品和中药,便于医生综合评估,调整用药方案,避免不良反应。
四、生活方式调整
1. 饮食:遵循糖尿病饮食原则,控制总热量,合理分配碳水化合物、蛋白质和脂肪的比例。增加膳食纤维摄入,有助于控制血糖和血脂。同时,避免食用辛辣、油腻、刺激性食物,这些食物可能加重神经病变症状,如引起肢体疼痛、麻木加剧等。
2. 运动:适度运动可增强胰岛素敏感性,改善血糖控制,还能促进血液循环,有利于神经功能恢复。患者可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,如散步、太极拳、游泳等,每周坚持150分钟左右。但要注意运动强度和时间,避免在血糖过高或过低时运动,防止低血糖或酮症酸中毒的发生。运动时要穿着合适的鞋子,保护足部,防止受伤。
五、足部护理
1. 日常检查:DPN患者常伴有足部感觉减退,容易发生足部溃疡、感染等并发症。每天检查足部至关重要,查看有无水泡、红肿、破损、鸡眼等异常情况,及时发现问题并处理。
2. 皮肤护理:保持足部皮肤清洁、干燥,洗脚时水温不宜过高,一般37℃左右为宜,避免烫伤。洗完后用柔软毛巾轻轻擦干,特别是脚趾间。涂抹润肤霜保持皮肤滋润,但注意不要涂抹在脚趾间,以免滋生细菌。
3. 鞋子选择:选择合适的鞋子,鞋型要宽松、舒适,透气性好,避免穿高跟鞋、硬底鞋和尖头鞋。每天更换袜子,选择纯棉、透气的袜子,避免袜口过紧影响血液循环。
六、心理调节
长期患病和不适症状易使患者产生焦虑、抑郁等不良情绪,而这些负面情绪会影响神经内分泌系统,进一步加重病情。患者应积极面对疾病,可通过与家人朋友交流、参加糖尿病患者互助小组等方式,缓解心理压力。必要时寻求专业心理医生的帮助,进行心理疏导和干预。
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是一个系统工程,患者在治疗过程中需严格遵循医嘱,注意上述各个方面,积极配合治疗,才能更好地控制病情,延缓疾病进展,提高生活质量。
作者:刘凌
作者单位:贵航贵阳医院
编辑:向 烨
二审:毕 锋
三审:赵 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