失眠诊疗指南:找回丢失的睡眠钥匙
来源:贵州健康报 时间:2025-04-21 浏览次数:
导言:张女士的"数羊"困境
45岁的张女士最近总在凌晨3点惊醒,望着天花板数到第896只羊时,闹钟响了。作为银行主管,她白天靠咖啡续命,夜晚却像被困在"清醒牢笼"。这种状态持续三个月后,她开始出现心悸、记忆力减退,甚至开车时差点追尾——这是无数失眠患者的真实写照。
一、认识失眠:不只是"睡不着"
医学定义:每周至少3天存在入睡困难(超过30分钟)、睡眠维持障碍(夜间觉醒≥2次)或早醒,并影响日间功能,持续三个月以上即达到慢性失眠标准。
常见误区:
"每天必须睡足8小时"(个体差异大,有人6小时即足够)
"做梦多=睡眠差"(REM睡眠期做梦是正常生理现象)
"喝酒助眠"(酒精会破坏睡眠结构,导致早醒)
临床分型:
1.急性失眠:考试焦虑、倒时差引发,通常可自行缓解
2.慢性失眠:持续三个月以上,需专业干预
3.共病型失眠:伴随抑郁症、慢性疼痛等疾病
案例:程序员小王连续熬夜加班后,逐渐发展为即使休假也难入睡,这是典型的"急性转慢性"过程。
二、失眠成因:身体发出的求救信号
生理因素:
甲状腺功能亢进(如手抖、怕热伴失眠)
更年期激素波动(典型表现为夜间潮热惊醒)
睡眠呼吸暂停(鼾声中断伴日间嗜睡)
心理因素:
"失眠恐惧症":越担心失眠越睡不着
创伤后应激障碍(如车祸后反复噩梦惊醒)
焦虑抑郁状态(早醒是抑郁症特征性症状)
环境诱因:
光照干扰(夜班工作者的昼夜节律紊乱)
药物影响(如哮喘药茶碱、某些降压药)
睡前行为(刷手机导致的蓝光抑制褪黑素)
案例:退休教师陈阿姨因老伴去世出现"矛盾性失眠"——自认为整夜未眠,但睡眠监测显示实际睡眠达6小时。
三、科学诊断:解开睡眠密码
诊断流程:
1.核心问诊:
2.睡眠日志(记录上床/起床时间、觉醒次数)
3.日间功能评估(是否影响工作、驾驶安全)
4.量表筛查:失眠严重指数量表(ISI);爱泼沃斯嗜睡量表(ESS)
5.客观检测:体动记录仪(腕表式设备监测睡眠周期);多导睡眠监测(PSG,诊断睡眠呼吸暂停的金标准)
案例:通过PSG检测,发现打鼾的李先生每小时呼吸暂停达35次,确诊重度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。
四、阶梯化治疗:从认知重塑到精准用药
首选方案——认知行为疗法(CBT-I):
1.睡眠限制:
2.实际睡眠6小时者,最初仅允许卧床6.5小时;逐步增加卧床时间(每周延长15分钟)
3.刺激控制:卧床20分钟未入睡即起床;禁止在床上进行阅读、玩手机等活动
4.认知重建:破除"必须睡足8小时"的错误认知;建立"卧床时间≠睡眠时间"的正确观念
5.药物干预原则:苯二氮䓬类(艾司唑仑):短期使用(<4周),警惕依赖风险;
非苯二氮䓬类(右佐匹克隆):半衰期短,次日残留效应小;
褪黑素受体激动剂(阿戈美拉汀):调节昼夜节律,适合倒班人群;
抗抑郁药(曲唑酮):改善焦虑伴发的失眠
案例:产后失眠的王女士通过CBT-I联合低剂量曲唑酮,6周后睡眠效率从65%提升至85%。
五、自我管理:打造优质睡眠生态系统
环境优化:
温度:16-19℃最佳(过热影响深度睡眠)
声音:白噪音(雨声)掩盖环境噪音
光线:睡前2小时切换为暖光模式(色温<3000K)
饮食调节:
黄金组合:温牛奶+香蕉(色氨酸+碳水化合物促进褪黑素合成)
禁忌搭配:辛辣食物+酒精(加重胃食管反流影响睡眠)
放松训练:
4-7-8呼吸法:吸气4秒→屏息7秒→呼气8秒
渐进式肌肉放松:从脚趾到头皮逐组肌群放松
案例:大学生小林通过调整寝室遮光窗帘+睡前冥想,入睡时间从2小时缩短至30分钟。
结语:与失眠和解的艺术
当张女士学会不再执着于"必须睡着",反而在认知治疗第四周找回了自然睡意。记住,失眠不是敌人,而是身体发出的警示信号。及时就诊、科学应对,每个人都能重获婴儿般的安眠。
特别提醒:
安眠药需严格遵医嘱,突然停药可能引发反跳性失眠
伴有日间嗜睡者需排查睡眠呼吸暂停,警惕夜间猝死风险
儿童青少年失眠多与焦虑相关,慎用药物治疗
作者:罗良琦
单位:黔南州中医医院
编辑:向 烨
二审:毕 锋
三审:赵 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