心血管疾病治疗:策略、进展与挑战

来源:贵州健康报 时间:2025-04-21 浏览次数:

引  言

心血管疾病作为全球范围内导致死亡和残疾的主要原因,严重威胁着人类健康。从急性心肌梗死到慢性心力衰竭,从心律失常到先天性心脏病,心血管疾病的类型复杂多样,其治疗方法也在不断发展与革新,以满足患者的健康需求。

药物治疗

1.抗血小板药物:在心血管疾病治疗中,抗血小板药物占据重要地位。阿司匹林通过抑制血小板的环氧化酶(COX)活性,减少血栓素A2的合成,从而抑制血小板聚集,广泛应用于冠心病、脑卒中等疾病的预防和治疗。对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,常联合使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或替格瑞洛等P2Y12受体拮抗剂,强化抗血小板治疗,降低血栓形成风险,减少心肌梗死、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。

2. 他汀类药物:他汀类药物通过抑制羟甲基戊二酰辅酶A(HMG - CoA)还原酶,减少胆固醇合成,降低血液中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(LDL - C)水平。除调脂作用外,他汀类药物还具有抗炎、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等多效性,能显著降低心血管事件风险,是冠心病等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基础用药。例如,阿托伐他汀、瑞舒伐他汀等被广泛应用于临床,可根据患者病情和血脂水平调整剂量。

3.降压药物:高血压是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,有效控制血压能显著降低心血管事件风险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(ACEI)如卡托普利、依那普利等,通过抑制血管紧张素转换酶,减少血管紧张素Ⅱ生成,发挥降压作用,同时对心脏和肾脏具有保护作用;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(ARB)如氯沙坦、缬沙坦等,作用于血管紧张素Ⅱ受体,降压效果平稳,副作用相对较少;钙通道阻滞剂(CCB)如硝苯地平、氨氯地平等,通过阻滞钙离子通道,使血管平滑肌松弛,降低血压,尤其适用于老年高血压患者。此外,利尿剂和β受体阻滞剂也是常用的降压药物,可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联合使用,实现血压的有效控制。

介入治疗

1.冠状动脉介入治疗(PCI):PCI是治疗冠心病的重要手段之一。对于冠状动脉狭窄或闭塞的患者,通过经皮穿刺将球囊导管和支架输送至病变部位,扩张狭窄血管并植入支架,恢复冠状动脉血流,改善心肌供血。与传统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(CABG)相比,PCI具有创伤小、恢复快等优点,适用于大多数单支或双支冠状动脉病变患者。近年来,药物洗脱支架的广泛应用进一步降低了支架内再狭窄率,提高了治疗效果。

2.心律失常介入治疗:导管消融术是治疗心律失常的重要介入方法。对于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、心房颤动等心律失常,通过导管将射频电流、冷冻能量或激光等能量传递到心脏特定部位,破坏异常电传导通路或异位起搏点,从而达到根治心律失常的目的。心脏起搏器植入则用于治疗严重心动过缓、心脏传导阻滞等缓慢性心律失常,通过发放电脉冲刺激心脏收缩,维持正常心率和心脏功能。

手术治疗

1.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(CABG):CABG俗称“搭桥手术”,是治疗严重冠心病的有效方法。当冠状动脉多支病变或左主干病变,无法通过PCI有效治疗时,CABG通过取患者自身的血管(如乳内动脉、大隐静脉等),绕过冠状动脉狭窄部位,建立新的血液通道,为心肌提供充足的血液供应。虽然CABG手术创伤较大,但对于改善严重冠心病患者的心肌供血和生活质量,降低死亡率具有重要意义。

2.心脏瓣膜置换术:对于严重的心脏瓣膜病变,如风湿性心脏病导致的二尖瓣、主动脉瓣狭窄或关闭不全,心脏瓣膜置换术是主要治疗方法。手术中,用人工瓣膜替换病变瓣膜,恢复瓣膜正常功能,改善心脏血流动力学。人工瓣膜分为机械瓣和生物瓣,机械瓣耐久性好,但需要长期抗凝治疗;生物瓣无需长期抗凝,但使用寿命相对较短,医生会根据患者年龄、身体状况等因素选择合适的瓣膜。

新兴治疗方法与挑战

1.细胞治疗与基因治疗:细胞治疗如干细胞治疗,通过将干细胞移植到受损心肌组织,促进心肌再生和血管新生,改善心脏功能,目前处于临床试验阶段,有望为心肌梗死、心力衰竭等疾病提供新的治疗途径。基因治疗则通过导入或修改特定基因,纠正心血管疾病相关的遗传缺陷或调节异常的基因表达,虽然具有巨大潜力,但在技术成熟度、安全性和伦理等方面仍面临挑战。

2.治疗挑战:心血管疾病治疗面临诸多挑战,如药物的副作用和耐药性问题,介入治疗和手术治疗的并发症风险,以及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差异等。此外,心血管疾病的个体化治疗需求日益凸显,如何根据患者的基因特征、生活方式、病情特点等制定精准的治疗方案,是未来研究的重点方向。

心血管疾病的治疗是一个不断发展的领域,药物治疗、介入治疗和手术治疗等传统方法不断优化,新兴治疗方法也在探索中前行。通过综合运用各种治疗手段,加强对患者的管理和教育,有望进一步降低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率和致残率,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。

作者:刘凌

作者单位:贵航贵阳医院

编辑:向 烨 

二审:毕 锋 

三审:赵   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