忆峥嵘,展韶华!“我与西迁老教授的故事”专栏上线~

来源:贵州健康报 时间:2025-04-14 浏览次数:

我与西迁老教授的故事

学子

记忆


       1955年,新中国百废待兴,党中央、国务院做出了支持大西南的决定。400余名上医前辈,毅然溯江而上,远植巴山渝水,创建了重庆医学院。

在母校65年的发展建设过程中,前辈们的艰苦付出为学校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。

悠悠六十五载,伟大的西迁精神一脉相承,不曾褪色,重医学子们在各自岗位上正践行着拼搏与奉献,奋斗与创新的精神!

值母校建校65周年之际,校友会志愿者服务队队员专程采访了部分老师和校友,我们将陆续进行报道。让我们追随着前辈校友的步伐,去重温那些可爱、可敬的西迁老教授的故事吧!


访医学系1960级 张素华教授

张素华,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内分泌内科教授,曾任中华医学会重庆市糖尿病学专委会主任委员,重庆市内分泌与代谢病学术带头人,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。曾留学英国,获国家科技部863等科研课题,发表医学论著150余篇,参编著作8部,获重庆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、三等奖3项。培养硕士研究生10余名,博士研究生26余名。

当谈起西迁老教授时,张老师用手指着照片为我们介绍:“这个是邱鸿鑫教授,这是外科的郁解非教授,烧伤科的黄崇本教授,这个是神经内科的董为伟教授,传染科的王其南教授,刘约翰教授,刘约翰是全国非常有名的一个老教授,他们全部是上海来的。这个是神经内科最老的主任,这个是傅雅各教授......”

 Q:在您与老教授的相处过程中有没有记忆深刻的故事?

我记得最清楚的就是邱鸿鑫教授,邱老师的英语很棒,全部是英文教学,学生哪一个单词后缀错了,他都会指出,教学非常严谨。1990年,我和他一起去英国,在爱尔兰学到了很多内分泌相关的前沿知识。有一次,邱老师在爱尔兰的会议上进行了发言,演讲结束后主持者都很赞赏地对邱老师说:“How beautiful English!”

       当时,国内学习英语的热情不高,在听到他们多次对邱老师表扬后,我就觉得他特别厉害!很多博士生的论文的英文部分都是邱老师修改的,他为我们做了很多的工作,对学生特别用心。

邱鸿鑫教授

1965年,我刚毕业就加入了血防队,去了四川广汉。调研钱悳老院长等专家研发的血防846药物对血吸虫病的治疗效果。当时我还不在内分泌科,只是一名内科医生,就在那里调查了一年多。因为当时血吸虫病中有侏儒,侏儒属于内分泌范畴,所以邱主任隔一段时间就会来广汉,在进行工作的同时,还探望我们,对我们的工作非常支持。

全国开展血吸虫病防治

当时,我们做的工作就是每天挑井水,来孵化毛蚴,并且筛查有多少人感染了血吸虫病。每诊断明确一名患者,我们就要送药上门,守着病人喝下去。每天晚上,送药、询问患者的反应、填写数据表格,有时候很晚才可以结束。

我觉得特别感动的就是傅雅各教授。他晚上打着火把来接我,到我们住的生产队是要走很远的,约莫有好几里路,傅雅各教授打着火把,很辛苦,但是他依然每天都来接我,他对学生十分爱护,我经常会想起他,对他非常感激,。

■ Q:今年是学校建校65周年,您有什么祝福吗?

在学校建校60周年的时候,附一院给西迁教授建了一座碑,我觉得是对他们的一种纪念。今年是学校建校65周年,我祝福我们的学校越来越好!希望更严谨,尤其在科研上、教学上应该更严谨更好。希望我们的学生去外面大家能够喜欢,能够很好地发挥他们的作用。

■ Q:您对现在的重医学子有什么建议吗?

老教授们对重医的贡献非常大,我是他们的学生,他们对我的教育,我至今获益匪浅!正因如此,重医学子更应继承西迁老教授严谨治学的精神,并且要进一步发扬。我希望同学们可以把重医良好的学风传承下去,重医的理论教学成果还是相当不错的,所以在校的同学应该把那种严谨的态度投入到学习中去,把我们的优秀成绩一直保持下去。


访医学系1987级 汪志红教授

汪志红,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主任医师、教授,重庆市中青年医学高端后备人才。现任中华预医学会糖尿病预防与控制专委会委员,中国医师协会内分泌代谢科医师分会青年委员会委员,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肥胖与糖尿病专业学组成员,重庆市医学会糖尿病专委会委员,重庆市医师协会内分泌代谢科医师分会委员兼秘书,重庆市心身与行为医学专委会委员。近年主持和参研重庆市科委、重庆市卫生局课题、国家863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课题多项,发表论文30余篇,参编著作及教材6部。


Q

可以与我们分享有关西迁老教授的故事吗?

我印象深刻的还是我们邱鸿鑫教授。邱教授是知识非常渊博的人,我讲一个刚参加工作时的一个故事。当时,有一个50多岁的女患者,她吃不下东西并且意识恍惚。我作为低年资医生很着急,就请神内科医生来会诊,神内科医生说无神经症状,不属于他们的专业领域。遇到这种情况,我当时非常焦虑,不一会儿邱教授便来了,他在床边一看,非常震惊,让我们赶快查一下电解质,后来检查结果出来了,是低钠血症。他教给我们的治疗方法是我们本科并没有学习过的,当时我还将信将疑,结果第二天这个病人果真好起来了。我就感觉内分泌科还有许多知识是需要我去学习的。

邱鸿鑫教授

同时,邱教授治学也非常严谨。每次查房,他不但要看病例、病史资料,还一定要亲自到床旁详细询问,甚至到80岁了都还在坚持查房。每次查房的时候,他就会详细给我们讲授。那时我们英文不好,而且查资料也不像现在这么方便,邱教授就到图书馆把相关内容复印下来,再给我们讲解分析。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,直到邱老去世之前,我们内科系统的讨论,几乎都是由他来做总结。邱教授有着一口好英文,可以做同声翻译,查房的时候遇到相关的英文单词也会给我们讲解。
年迈的邱老依旧坚持工作
另外,邱教授十分谦和,平易近人,对待病人和学生很有耐心,现在我有时批评学生,就想着,要像邱教授那样平和一些。
这些事情对我影响非常大。比如我现在查房的时候,我都会详细询问每个病人的情况。带研究生的时候,我也会叫他们先详细收集病史,然后一一进行纠正。
这就是榜样的力量!西迁老教授从上海到重庆真的很不容易,当时重庆很艰苦,很多东西都是从无到有,然后不断去创造、去优化。我觉得这就是探索创新精神的体现。他们背井离乡、艰苦奋斗,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,把毕生精力都奉献给了医学事业。

Q

对同学们的寄语....

大家都处在年富力强的阶段,一定要去多学,多看,多思考,更要不断的去创新。
其实每一个领域都有很多未知的东西,我们要接过医学前辈的接力棒,继续去探索。做科研、做研究,就像黎明前的黑暗,要去探索,要去创新,不能敷衍。写论文也是这样,不能单纯地只是为了毕业,一定要把自己的目标定的高远一些,希望学生们可以传承西迁精神,将重医建设发展得更好!迈入国内前列,并在国际尖端领域看见我们的身影。

张素华教授(中间)和汪志红教授(左一)讲述与西迁老教授的故事



访医学系1988级 刘作金教授

刘作金,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肝胆外科副主任,重庆市渝中区首届十佳青年医生,重庆医科大学教师,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学科带头人,青年人才;中华器官移植专委会全国青年委员,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普通外科专委会全国青年委员,重庆市中西医结合普通外科专委会委员兼秘书,重庆市器官移植专业委员会委员,重庆市肝病专委会委员。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同行评审专家及《世界华人消化杂志》编委。

 Q:今年恰逢学校建校65周年,您对学校有什么祝福?

当然是希望学校越来越好,其实重医就是自己的家。作为一名重医学子,学校给了我很多关怀!当我遇到难关、挫败感最强的时候,是学校给了我支撑的力量。我希望自己能承担责任去把重医建设的更好,学校的荣光就是我们的荣光,也希望每一位重医学子都能有更美好的未来!

左一为刘作金教授

■ Q:您印象中记忆最深的老教授是哪位呢?  

是著名的妇产科教授凌萝达老师。第一次遇见她是在一次妇产科病案讨论,她从教室前的藤椅上站起来发言,我能感觉到老师身上学识渊博、格局高远、胸襟宽大,顿时受到了极大的感染,崇拜的感觉油然而生。从那时起就知道了附二院有一名非常出名的妇产科教授。

凌萝达教授

第二次在医院碰到凌教授,当她听说我考取博士后一直无法转档案,在没有进展的时候,她主动引荐了我,让我能有机会继续深造。

凌萝达教授诊病中

博士后是我人生中很重要的一个阶段,对自己以后的科研、工作都产生了比较重要的影响,如果不是凌教授的引荐,可能自己就失去了这个宝贵的学习机会,所以非常感谢她。其次,从她的身上学到了无私无畏的奉献精神和一种大爱。虽然我与凌教授只有上课的几次缘分,但她仍然尽心尽力地帮助我,只要你是重医的学生,都能得到老师无私的关怀。我也将这种精神运用到了我的教学生涯里,这可能就是一种榜样的力量!

■ Q:从西迁老教授身上学到了什么?

西迁老专家们知识非常渊博,胸襟宽广。在学术专业方面,从老教授身上,我深刻体会到了学习的重要性,学会了要严谨,要善于捕捉细节;通过老专家们的言传身教以及对病人的无私奉献,懂得了怎样去关心病人;老教授对于学生的无私关怀,也传承给了我们,我自己就曾是这些老师的受惠者,在无助的情况下得到他们很多温暖和帮助,所以,我都会不遗余力地帮助我的学生。而在学业上,我对学生是很严格的,但这种严格只是在学业上面,在生活上会尽我所能的去关心、去帮助他们,这种师生情谊是一代代传承下来的。

坚持做科研,也是受了老专家们的影响。做动物实验是老师们引进门的,当年老教授们在科研上取得的成果也一直鼓励着我。对他们的向往,让我开始投身科研。

老专家们曾说,不做科研,医学是不会有进步的。不做科研只是完成基本的医疗保障是不够的,教学医院需要做好科研;做好科研能让更多学生受益,也能更好地解决临床问题。而这也是一直鼓舞我坚持下去的动力,这或许就是医学上的传承吧!我们应该延续老一辈专家们的光辉,在更多领域发出重医声音!



|写在后面的话

■  65年前,他们从十里洋场而来,艰苦创业,筚路蓝缕,为一代又一代的重医人点亮了医学道路的明灯,引领着重医学子一路成长。莘莘学子,不忘师恩,期待您与我们分享更多西迁老教授的故事~

(供稿:重庆医科大学校友会

编  辑:周   岩

二  审:马春晓

三  审:高学军